我国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
优质乳工程技术体系已覆盖71家乳企
11月19日—20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中国奶业协会、美国奶业科学学会和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共同主办的第8届乳品营养与质量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当前,全球奶业正处于面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什么是一杯好奶?生产者如何生产一杯好奶?消费者如何喝到一杯好奶?
围绕“健康养殖”“乳品品质”“奶类消费”等话题,与会专家系统研讨了瘤胃微生物群体感应、温室气体减排、乳品品质提升等学科前沿进展,交流了从养殖、加工到消费等奶业全产业链各环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成果,并呼吁推动各国政府、相关组织和科学家之间的深层次合作,实现全球奶业科研成果共享。
消费者对乳品营养认知不足
奶被公认为是最近乎完美的天然营养食品,是婴儿的第一口食品,也是世界公认改善国民营养健康的重要产品,但我国居民的奶类消费始终在低水平徘徊,显著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调查发现,居民对不同乳制品营养价值的认知水平低,消费者摄入量认知达标率仅40.4%,六成人不认为乳制品是每日膳食必需品。
《2023中国奶商指数报告》显示,今年中国奶商指数得分为64.1分,仍在及格线徘徊。18-59岁青中年群体平均每人每天饮奶量仅16.7克,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群体。
推动奶类消费,助力健康中国。当前影响我国奶类消费的原因主要有:消费者对奶营养认知不足,乳品没有成为生活的刚需产品;乳品价格不断上涨,成为限制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干乳制品尚未融入国人饮食文化,缺少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2022年,我国人均奶酪消费量(折原奶计)1.0公斤,在整个奶类消费中仅占2.5%,比国际人均消费近20公斤的水平要低很多,比饮食习惯较为接近的日本也低了一半还多。
过去奶业多从生产端出台扶持政策,缺少消费端的国家顶层设计,如何快速提升消费、实现乳品向生活“必需品”转变,是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国民健康的重要抓手。
建立优质乳工程标准化技术体系
在我国,奶业发展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
与会专家分析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奶制品进口市场。经测算,当前我国每年奶类需求量超过2.5万吨,实际供应量只有5188万吨,与需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缺口,这也意味着其巨大的市场潜力。
奶是强壮民族、保障健康的重要营养来源。近年来中国对奶类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科研工作者加快进行科技创新,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2013年,中国农科院启动科技创新工程,组建了奶业创新团队等一批奶业相关研究的科研团队,聚焦奶牛良种繁育、牧草选育利用、饲料营养调控、疫病防控、乳品绿色低碳加工工艺、质量安全监测和营养功能评价等重点领域,开展重大成果培育和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显著成果。
2016年,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牵头组建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大力实施优质乳工程,建立优质乳工程标准化技术体系,目前已经在全国28个省份71家企业应用。面向不同时期国家“多产奶”“产好奶”“喝好奶”的重大需求,该所研制66项安全控制标准,形成40项(次)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为奶业高质量发展和握牢中国人的奶瓶子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2023年,国家批准对优质乳工程实施认证和标志管理,构建了“养殖-加工-消费”的利益联结体,标志着我国奶业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
推动全球奶业可持续发展
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建立更加稳定、高效、持续的国际合作关系。会上,中外专家发出共同呼声。
新西兰驻华大使毛瑞致辞称,未来通过科技交流与合作能更好应对挑战,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乳制品,确保乳制品业可持续发展。
丹麦驻华大使馆副馆长窦雯表示,奶业全产业链是丹麦兽医和食品管理局与中国农科院合作的重点项目,尤其侧重于优化整个乳业价值链的资源效率,包括最大限度地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通过此次会议交流,可以提高科技创新对乳品可持续生产的共同认识。
爱尔兰驻华大使馆农业参赞令狐喆在分享爱尔兰奶牛低碳养殖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时说,爱尔兰99%以上的牛群是以草为食,这使得其每升奶中碳足迹在世界范围内最低。目前爱尔兰正在推广零碳农场,同时开展反刍动物甲烷减排的研究,拟与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开展相关技术攻关,该项目将于2024年初正式启动。希望更多的国际奶业同行加入其中,开展奶牛低碳养殖研究和优质牛奶研发,共同推动全球奶业可持续发展。
文章内容转自中国质量报